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宗教哲學
PHILOSOPHY OF RELIGION 
開課學期
95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系  
授課教師
蔡耀明 
課號
Phl4080 
課程識別碼
104 196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普403 
備註
C群組,八選二,群組課程請參閱必修科目資料表。
總人數上限:6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主要在於對宗教哲學建立有系統且稍微全面的涉獵與認識,進而有助於在日後的探索或鑽研,以一定水準和廣度的學養,運用相關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,並且歷練出面對宗教哲學課題的思辨力。宗教哲學包含範圍極廣,詳如「課程進度」所列;舉其要者,包括:宗教哲學工具書概觀�宗教哲學入門中文本概觀�宗教哲學入門英文本概觀�宗教哲學入門精選集英文本概觀�宗教學入門書籍概觀�宗教哲學在英語世界的相關課程�宗教哲學網路資源�宗教哲學初入門�宗教一詞的界定與意義�宗教是怎樣的一回事�何謂宗教哲學�宗教的多樣表現與多樣觀點�宗教研究方法�宗教之間的比較研究法�宗教相互的對話�以性別為著眼點的宗教哲學研究進路�宗教解釋生前死後�宗教觀點的聖賢與世俗�宗教解釋生命情境、提供(指引)生命出路�宗教解釋世界、提供世界觀�宗教的時空觀�終極實在�哲學神學�上帝存在之論證�反上帝存在之論證�如何解釋罪惡、業報,神義論�宗教信念的合理性問題�宗教語言的哲學考察、用以論述所謂上帝的語言�宗教與科學�宗教批判理論�後現代的(解構的)宗教(神學)。由於學期時間相當有限,無法納入的課題及相關資料,皆列在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、「後續的進修書目」,學員可藉以拓展自己在宗教哲學研讀與思索的觸角。 

課程目標
透過本課程的歷練,學員可預期達到如下四項成果:(1)對宗教哲學的研究領域、課題、方法、和內容,形成一定水準的認識;(2)在宗教哲學的各個課題,培養出多樣的研究觀點與論述手法;(3)對學界在宗教哲學的研究書目與研究成果有一定水準的認識;(4)初步建立以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來從事宗教哲學研究的能力,強化獨特的哲學思考,並且提昇學習報告的寫作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屬於在嬝炊W相當密集的一門課程,學員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,來研讀與討論以粗體字標示的指定材料。課程將按照本授課計畫所示單元逐一來進行。每一進度單元所列的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,多少皆具參考價值,但不硬性規定必讀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4:20~15:10
每週五 15:30~16:20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* Arvind Sharma,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A Buddhist Perspective, 譯成《宗教哲學:佛教的觀點》,陳美華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6年)。
* Louis K. Dupré, The Other Dimension: A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Religious Attitudes, 譯成《人的宗教向度》,傅佩榮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6年)。
* John Hick, The Fifth Dimension: 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, 譯成《第五向度:靈性世界的探索》,鄧元尉譯,(台北:商周出版,2001年)。
* John Macquarrie, 20th 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, 譯成《二十世紀宗教思潮》,何菠莎、周天和譯,(北京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06年)。
* Michael Peterson, William Hasker, Bruce Reichenbach, David Basinger, Reason & Religious Belief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3rd edition, 譯成《理性與宗教信念:宗教哲學導論》,孫毅、游斌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5年)。
* Louis P. Pojman,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譯成《宗教哲學》,黃瑞成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。
* Sarah Coakley, Powers and Submissions: Spirituality, Philosophy and Gender, 譯成《權力與服從;女性主義神哲學論集》,戴遠方、宮睿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。
* Melville Y. Stewart (ed.),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Views, 譯成《當代西方宗教哲學》,周偉馳、胡自信、吳增定譯,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1年)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上課 
35% 
平時上課構成學習很重要的一環,將不定期點名。出席情況與上課的表現,佔學期成績 35%。 
2. 
期中報告 
30% 
期中報告在第8週(2007/04/18)繳交,至少4頁,並且在課堂上輪流做口頭報告,以及相互討論,佔學期成績 30%。期中報告應有主題為焦點,言之有物,避免空洞堆砌之言,註明根據之出處,並且顯示思辨之努力。假如期中報告不註明根據之出處,或是和本課程大綱所列的課題單元或研讀材料有明顯的脫節,則不受理計分。 
3. 
期末測驗 
35% 
第17週(2007/06/20)將舉行隨堂的期末測驗,測驗題出自本課程大綱所列的課題單元和研讀材料,佔學期成績 35%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8  放假日 
第2週
3/07  課程介紹 Introductory Themes �宗教哲學工具書概觀�宗教哲學入門中文本概觀�宗教哲學入門英文本概觀�宗教哲學入門精選集英文本概觀�宗教學入門書籍概觀�宗教哲學在英語世界的相關課程�宗教哲學網路資源�宗教哲學初入門�宗教一詞的界定與意義�宗教是怎樣的一回事
〔宗教一詞的界定與意義 What is religion?〕:The challenge of defining religion.
* 陳熙遠,〈宗教: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〉,《新史學》第13卷第4期(2002年12月),頁37-65.
〔宗教是怎樣的一回事(宗教在做什麼事情 What is religion all about?)〕:
* Loyal Rue, “Introduction: Religion Generalized and Naturalized,” Religion Is Not About God: How Spiritual Traditions Nurture Our Biological Nature and What to Expect When They Fail, New Brunswick: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, 2005, pp. 1-17.
 
第3週
3/14  宗教是怎樣的一回事�何謂宗教哲學�宗教的多樣表現與多樣觀點�宗教研究方法
〔宗教是怎樣的一回事(宗教在做什麼事情 What is religion all about?)〕:
* Loyal Rue, “Introduction: Religion Generalized and Naturalized,” Religion Is Not About God: How Spiritual Traditions Nurture Our Biological Nature and What to Expect When They Fail, New Brunswick: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, 2005, pp. 1-17.
〔何謂宗教哲學 What is philosophy of religion?〕:
* 張志剛,《宗教哲學研究:當代觀念、關鍵環節及其方法論批判》〈緒論·當代觀念、關鍵環節及其方法論批判〉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3年),頁1-28.
〔宗教的多樣表現與多樣觀點〕: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general idea of religion
* Arvind Sharma,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A Buddhist Perspective, 譯成《宗教哲學:佛教的觀點》〈第八章·不同宗教真理主張的問題〉,陳美華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6年),頁317-347.
 
第4週
3/21  宗教之間的比較研究法�宗教相互的對話
〔宗教之間的比較研究法(其著眼點、運作程序、限制、可能偏差、遠景)〕:
* Paul Roscoe, “Chapter 2: The Comparative Method,”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, edited by Robert A. Segal, Malden: Blackwell Publishing, 2006, pp. 25-46.
〔宗教相互的對話(宗教內的教派之間、宗對與宗教之間)〕:
* 劉述先,《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》〈七·從比較的視域看世界倫理與宗教對話:以東方智慧傳統為重點〉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1年),頁147-173.
 
第5週
3/28  以性別為著眼點的宗教哲學研究進路�宗教解釋生前死後(生死輪迴、靈魂不朽)
〔以性別為著眼點的宗教哲學研究進路〕:
* Nancy Frankenberry, “Feminist Approaches: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n Different Voices,” Feminist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Critical Readings, edited by Pamela Sue Anderson, Beverley Clack, London: Routledge, 2004, pp. 3-27.
〔宗教解釋生前死後(生死輪迴、靈魂不朽)〕:
* Arvind Sharma,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A Buddhist Perspective, 譯成《宗教哲學:佛教的觀點》〈第十章·人類的命運:業力和轉世〉,陳美華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6年),頁377-409.
 
第6週
4/04  宗教解釋生前死後(生死輪迴、靈魂不朽)�宗教觀點的聖賢與世俗
〔宗教解釋生前死後(生死輪迴、靈魂不朽)〕:
* Michael Peterson and et al., Reason & Religious Belief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3rd edition, 譯成《理性與宗教信念:宗教哲學導論》〈第十章·死後生命:有希望的理由嗎?〉,孫毅、游斌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5年),頁258-291.
〔宗教觀點的聖賢與世俗〕:
* 蔡耀明,〈從佛教的聖化觀探討《大般若經·第四會》的般若波羅蜜多的聖化理路:兼論在親見不動佛國的時刻表現出來的對聖境的感知品質〉,收錄於《宗教神聖:現象與詮釋》,盧蕙馨等主編,(台北:五南圖書,2003年8月),頁207-256.
 
第7週
4/11  宗教解釋生命情境、提供(指引)生命出路�宗教解釋世界、提供世界觀�宗教的時空觀
* John Cottingham, “Chapter 1: The Question,”On the Meaning of Life, London: Routledge, 2003, pp. 1-31.
〔宗教解釋世界、提供世界觀〕:worldviews and a meaningful existence
* Ninian Smart, The World’s Religions, 譯成《劍橋世界宗教》〈導論〉,釵C民等譯,(台北:商周出版,2004年),頁1-22.
 
第8週
4/18  期中報告�終極實在(諸法實相)
〔終極實在(諸法實相)〕:
Ultimate reality in the world’s religious traditions
* 蔡耀明,〈「不二中道」學說相關導航概念的詮釋進路:以佛法解開生命世界的全面實相在思惟的導引為詮釋線索〉,《臺灣大學哲學論評》第32期(2006年10月),頁115-166.
 
第9週
4/25  哲學神學 Philosophical Theology: 宗教當中的上帝�最高造物者�最高主宰者�討論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——人如何透過所謂上帝的意涵建構,來肯定人(或否定)人的存在價值
God in the world’s religious traditions
Buddhist conceptions of emptiness and God
* Arvind Sharma,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A Buddhist Perspective, 譯成《宗教哲學:佛教的觀點》〈第一章·上帝的概念〉,陳美華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6年),頁21-56.
* John Bowker, God: A Brief History, 譯成《神之簡史:人類對終極真理的探尋》〈導言·神如何出現在人的想像與體驗中〉,高師寧等譯,(北京:三聯書店,2007年),頁9-27.
 
第10週
5/02  哲學神學�上帝存在之論證
on arguments for God’s existence
〔哲學神學〕:
* Wolfhart Pannenberg, Theologie und Philosophie: Ihr Verhaltnis im Lichte ihrer gemeinsamen Geschichte, 譯成《神學與哲學:從它們共同的歷史看它們的關係》〈第一章·哲學與神學之關係規定的各種類型〉,李秋零譯,(香港:道風書社,2006年),頁15-32.
〔上帝存在之論證〕:
* Louis P. Pojman,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譯成《宗教哲學》〈第二章·宇宙論論證〉,黃瑞成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,頁23-36.
* Louis P. Pojman,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譯成《宗教哲學》〈第三章·目的論論證〉,黃瑞成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,頁37-48.
* Louis P. Pojman,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譯成《宗教哲學》〈第四章·本體論論證〉,黃瑞成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,頁49-62.
 
第11週
5/09  上帝存在之論證�反上帝存在之論證、否證上帝之存在
〔上帝存在之論證〕:
* Louis P. Pojman,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譯成《宗教哲學》〈第二章·宇宙論論證〉,黃瑞成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,頁23-36.
* Louis P. Pojman,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譯成《宗教哲學》〈第三章·目的論論證〉,黃瑞成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,頁37-48.
* Louis P. Pojman,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譯成《宗教哲學》〈第四章·本體論論證〉,黃瑞成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,頁49-62.
* Arvind Sharma,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A Buddhist Perspective, 譯成《宗教哲學:佛教的觀點》〈第三章·不信仰上帝的基礎〉,陳美華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6年),頁93-121.
 
第12週
5/16  如何解釋罪惡、業報、神義論(theodicy)
Explaining Evil
* Arvind Sharma,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A Buddhist Perspective, 譯成《宗教哲學:佛教的觀點》〈第四章·惡的問題〉,陳美華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6年),頁123-167.
* Michael Peterson and et al., Reason & Religious Belief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3rd edition, 譯成《理性與宗教信念:宗教哲學導論》〈第七章·惡的問題:上帝存在的反例〉,孫毅、游斌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5年),頁170-205.
* Louis P. Pojman,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譯成《宗教哲學》〈第六章·惡的問題〉,黃瑞成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6年),頁81-96.
 
第13週
5/23  如何解釋罪惡、業報、神義論�宗教信念的合理性問題
〔如何解釋罪惡、業報、神義論〕:
* Bruce R. Reichenbach, “Chapter 5: Karma and the Problem of Evil,” The Law of Karma: A Philosophical Study, 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, 1990, pp. 63-78, 207-211.
* Bruce R. Reichenbach, “Chapter 11: Karma and Liberation,” The Law of Karma: A Philosophical Study, 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, 1990, pp. 169-183, 223-228.
〔宗教信念的合理性問題:信仰與理性、信仰與修煉、宗教與學術〕:
* Michael Peterson and et al., Reason & Religious Belief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3rd edition, 譯成《理性與宗教信念:宗教哲學導論》〈第三章·信仰與理性:它們有何關係?〉,孫毅、游斌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5年),頁51-74.
 
第14週
5/30  宗教語言的哲學考察、用以論述所謂上帝的語言
* Arvind Sharma,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: A Buddhist Perspective, 譯成《宗教哲學:佛教的觀點》〈第六章·宗教語言的問題〉,陳美華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6年),頁241-288.
* Michael Peterson and et al., Reason & Religious Belief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, 3rd edition, 譯成《理性與宗教信念:宗教哲學導論》〈第十一章·宗教語言:我們如何能夠有意義地論述上帝?〉,孫毅、游斌譯,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5年),頁292-325.
 
第15週
6/06  宗教與科學�宗教批判理論
Religion from a Darwinian perspective.
Contemporary scientific critics of religious belief
* Ian G. Barbour, When Science Meets Religion: Enimies, Strangers, or Partners?, 譯成《當科學遇到宗教》〈第一章·科學和宗教關係的四種觀點〉,章明儀譯,(台北:商周出版,2001年),頁15-57.
 
第16週
6/13  後現代的(解構的)宗教(神學) Religion in postmodernity
後現代思潮興起於對啟蒙理性為根柢的理念和學說的批判。各個宗教也多少受到後現代思潮的「解構」論述的衝擊。這當中,尤其值得重視的論述項目,包括語言、它者、死亡。
* 曾慶� ,〈人文的「主義」之終結:走向「解構式」的新教神學〉,《中原學報》第32卷第4期(2004年12月),頁691-708.
* John Macquarrie, 20th 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, 譯成《二十世紀宗教思潮》〈第二十四章·後現代主義之宗教思潮〉,何菠莎、周天和譯,(北京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06年),頁481-517.
* Huston Smith, Beyond the Post-Modern Mind, 譯成《超越後現代心靈》〈第十一章·超越後現代主義〉,梁永安譯,(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,2000年),頁313-331.
 
第17週
6/20  期末測驗